close

昨天的《產品資料管理》課程上聊到的決策過程,

讓我不禁聯想到去年的一件事情

突然間,就跟《企業巨人脊椎》連結再一起了...

 

一開始畢聯會提出的投票比重與羅傑的評分表加權比重的概念,

思考是否這樣的投票制度是一人決策,甚至涉及到圖利廠商。

 

在兩家廠商發表他們能提供的服務時,

第一家廠商就像通用般,華麗而精美,表達方式一流。

像是套裝軟體般,一定購就是最高規格標準讓你挑選。

第二家廠商就像愛肯,樸實注重服務,表達方式一般般。

像是組合軟體般,能依使用者改變的幅度大。

雙方都各自的點,也都很好。

 

只不過這次不是像席德的一人決策,而是採一人一票的表決,

在雙方都可以達到校方所開出的規格,我原本以為通用已經贏定了,

這也不是一人決策,應該也不會有突然翻盤的事情發生吧。

 

在投票之前我們在進行了一次內部討論,這時就出現了幾種決策特徵,

1. 深怕自己的決策不夠全面:

有同學要求畢聯會在表決前先公布草約,表示大家要在能全盤了解當下狀況之後再做決定。

(當然,兩家都是符合畢聯會所開出的規格,我們僅是要做出最後挑選的廠商,

能夠做出我們所想表達的想法的東西罷了,至於草約了不了解似乎是行政程序的問題)

 

2.不敢做決定,要上位者提出判斷依據:

 要求畢聯會先給個結果,然後大家再覆議。

(這樣的話,似乎就失去了表決的意義了)

 

3.比價者性格:

會依上一家提出的規格,要求此家也要提供相同服務。

 

4.問題者:

對於各家廠商會提出很多質疑,像是把廠商視作假想敵般,

而非一位服務提供者。

 

但最後出來的結果,讓我有點意外,

最後是第二家廠商得標,我覺得能贏就贏在那個還未提供的"中間層"給予大家的想像空間,

這就像是決策時會去思考,是需求者是放出需求去做RFP,還是廠商提供能選擇的服務去做選擇。

前者是可以按照現行作業程序做出量身訂做的系統,

後者則是可以把資訊業者所能提供的服務去做最大量的整合。

而這場戰役,愛肯的勝利我想就是贏在能具備前者和後者的特性去達成客製化,

但在一個月後即將畢業的我們,其實已經多少可以看出這項決策後的問題。

 

像是《企業巨人脊隨》中提到的,

因為對於廠商的服務期待失衡,導致每次的協調會都會產生新問題。

在廠商強調客製化的背後,會不會是對於整個系統整合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流程,

而這個點往後卻會造成討論的紊亂,這是從決策點無法想到的。

 

人說,得不到的最美,如果當初選擇的是通用會不會不一樣,

也或許,課業繁重的成大學生比較適合有規格化後的作業流程?

我想,這就是決策的藝術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決策 畢業紀念冊
    全站熱搜

    蕭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