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台南聽了兩場精采的成大思沙龍演講,
主題是關於另類媒體與媒體改革;
一開始是上學年修了一門外系選修《媒體社會學》認識的朋友約我去聽這場演講,
在結束課程將近一年後,我以為對於媒體的緣分就告了一段落了,
其實那時候會選那一堂課的動機我其實已經忘記了,很大膽的選了一堂文學院的課,
而且整個教室只有我一個機械系的同學,通常一堂課有很多機械系的同學選那那門課應該就會變質了,
所以,我享受了一整個學期精彩的課程,很有趣的思辨,那跟工學院根本是兩個世界的課程,
雖然有些壓力(因為課堂上的同學都很會主動發言,有些還是搞社運的@_@),但是學到的比自己期待的還多。
於是,我滿心的期待這場演講,上次的國際志工演講讓我收穫很多,期待這次再次激發我一點腦中的熱血。
只不過這次時間急促到我在演講前一天晚上11點才看到訊息,於是在12個小時之後我就必須到達台南,
而手邊還有社團評鑑的事情要忙,所以就沒有為這次的演講做點功課,害我到了現場面對要討論時覺得有些緊張。
第一位講者黃孫權先生任教於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也是「破週報」之總編輯。
他的講題中說了很多關於破報,看到投影片的手繪封面,其實跟一般販售的雜誌封面設計"很有"差別,
老實說,我自己覺得是沒那麼討喜啦XD,對我這種咖的話,我可能會形容很"藝術"。
如果說這是一個另類報,那我想他從設計就已經可以看得出一些端寧。
破報也是個很理想的媒體,編譯不會干預記者的採訪內容,
常常在會議桌上聽到業務部和記者們互相爭吵,可能這期拉到某知名廠商的廣告,
結果同時這期的內容在揭露這公司的內幕,聽起來雖有趣,但真實的主流媒體怎麼可能容許記者發表這樣的意見呢?
或許這才是最理想的媒體工作者想要的環境吧,在學術理想化的媒體關係與現實媒體運作之間的GAP越來越深,
真正有理想的媒體工作者想要這樣的工作環境實在越來越難了,或許夢想也被現實慢慢消磨了吧。
孫權老師的講話很犀利,不會避諱提出媒體的名字,所以總是聽得很過癮,
尤其是知道了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內幕消息時,就算再累也聚精會神的聽,像是蘋果和中時的八卦。XD
我覺得收穫比較多的是他提到破報的記者採訪方式,讓我對於訪談的想法更能夠客觀的去思考。
他說,他們的記者在做報導時會要求他們去思考四個問題:
誰得利?誰受害?誰贊成?誰反對?
這樣的思考方式的確可以把整個事件客觀的再去省思,不自覺的聯想到最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個事件,
大概之後會用報導的方式呈現那個爭議事件吧,所以這裡就不多加贅述。
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破報所報導的一個議題「反反毒」,聳動的標題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一種叛逆的立論,
結果所謂的反反毒是指:利用詳細的描述各種毒品的歷史、作用與害處去提醒青少年不要碰觸取代一般反毒只是告知說這是不好的東西不要去碰的方式。
很多人說一樣東西不好,那就會更想要嘗試,那不是不聽勸,而是論說者沒有徹底的解答心中的好奇心。
「不是記者不專業,而是成本,這是最省成本的方式」這是對於最近MA、鳳、林事件狂被重複報導的回答,
但相對於破報,他們很努力的扮演自己想要成為的媒體,
「只要一個人讀了文章,受到影響,我們就贏了」還真是不錯的態度呢。
哈,只不過有時候自己對自己這樣說著,還是會希望更多人被我們影響,
畢竟那是夢想嗎~
沒想到真正的媒體記者要達到真正的平衡報導是需要做這麼多的功課,讓我對於一般採訪報導的印象大為改觀。
但現今的媒體因為成本考量,做出的報導內容不夠深探或有偏頗。
第二位講者管中祥教授一開始就讓我們討論現在的媒體有甚麼樣的問題,
有同學說之前很風行的業配問題,也有人討論MA事件,
只不過被講者一一的深入質問下,感覺原本的問題都變得很"不是問題"了,
在新自由主義下(Neo-Liberalism)去思考這些問題,都感覺很有道理;
是否我們都太理想主義了,而現實的狀況真的又不容許改變嗎?
「你要對得起良心還是收視率?」一個組長質問手下的記者的問題就顯示出了這個圈子的一些問題,
記者最後選擇了良心,然後離開了新聞台;但大多數的記者卻會因為飯碗而選擇後者。
但,這不是媒體結構的單一問題。
收視率是由閱聽人所掌握,而媒體只是對著我們的胃口來操作罷了。
如果有媒體在強撥林書豪的新聞而不FOLLOW,那不就是蠢蛋嗎?
所以,要改革誰?
制度?生產機構?抑或是視聽眾?
答案是──我們都是。
台灣自從1987年解嚴後,媒體如雨後春筍般的湧出,
一直到今天,在頻道上的24H新聞台有很多,但同樣的新聞就是一直的重複播放,
因為媒體的快速膨脹,制度上的不健全,導致此種畸形現象也是無可厚非。
管教授也試圖在扭轉目前的台灣媒體,積極推動媒體識讀教育,
我非常喜歡他昨天所提到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為什麼要做?因為不做會很焦慮,當你所見與所想的不同時你會試圖去做改變。」
昨天嘉偉的問題也引出了一個很棒的點,
他問講師「要如何得到第一手的客觀訊息」,講師說,其實他沒有甚麼在看電視或報章雜誌,
能得到第一手的消息基本上都是FB上朋友的動態。
也很感恩我認識的很多朋友們都很值得讓我學習,讓思考不斷激盪;
有些朋友的動態訊息思考的深度都會讓我忍不住去多翻閱一些資訊,
無形中也吸收了很多的東西。
只不過這樣的朋友還要繼續增加,永遠都不嫌多,
也希望自己也成為朋友願意多花幾秒鐘觀看的動態訊息發布者,讓世界更好!
在演講的最後,講者提到願意無薪的來成大作演講,
他用我們客家的文化「交工」來比喻,
交工,是客家人農忙時,附近的鄉親會集中到一家幫忙這家採收;
然後等到別人也有需要人手時,就大家一起去幫忙;
小時候家裡還有種菸葉的時候,每到菸葉採收或者烘乾處理完成時,
家裡總會有一大群人來幫忙,所以我們家裡的小板凳十分的多,
他們會從菸樓做到倉庫在坐到前庭,而我們小朋友就負責幫大人倒水,
拿著一個水壺在菸葉中穿梭。
好熱鬧,
只不過當美濃不再種植菸葉後,這樣的景象就少很多了,
還滿懷念當時的溫馨情景,所以當講師提出這個例子時,我還滿感動的。
「學術交工」
很期待看到成績: )
寫得有點久,那就先這樣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