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了這本書,原本是為了要幫助人而看這本書的,結果反倒幫了自己。
這星期霉氣超重,我身邊的朋友都被我帶的刺給刺傷,
我每天都自以為準備得很充足出門,但卻滿身瘴氣的回來,
連文字都寫得毫無內容,變成單純表面的塗鴉而已。
於是,在心情極度困頓時,我讀完了這本書...
書中告訴大家如何面對挫折和接受別人給的拒絕,我們總是很期待對方可以照著自己的劇本給予想聽到的答案,
但是卻因期待受傷。或許對方陷在情緒中,他的口氣有點糟,而你卻期待他像以前一樣的關心,
而面對他此刻的情緒就以為是自己造成的。
『別把事情個人化』
這點是我目前對自己的提策。
但是有時真的很難去把事情想開,當每個人都跟你說這件事是你的錯的時候,你就真的以為真的是自己的錯誤了,
然後就任由煩惱交雜著煩惱旋成螺旋體堆疊,走不出自責的象牙塔。
我記得子賢在園區時問法師的一個問題:
「上師說我們要傾聽對方的想法,然後不要去批評對方哪裡做錯,
但是廣論說善知識看到自己錯誤的部分會直接斥責,這裡是不是有衝突?」
或許,我們對於善知識的斥責是有先建立前行的關係,因為是抱持著一顆學習的心,所以容易接受吧。
而在生活中,大家都一定不願意受到批評,而要求改進的言論反而讓他更覺得「原來大家都是用這樣的眼光在看我」,這樣的效果反而令對方更憂鬱,
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去避免自己踏踩那一步,但卻沒注意到自己已經越走越近到無法回頭的峭壁上。
我們都努力的讓自己磨得更完美,將刺磨成光滑的玉石也是需要時間的。
幸好是自己現在遇到這個境,而不是在營隊才遇到,應該值得慶幸。
於是我可以停下腳步,想下一步該怎麼積極的去做。
我自己的問題就是說話反應不快,要想很久才可以把自己的理路整理好,
如果話說快了,就會口無遮攔,然後傷了人。
也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少去注意別人的亮點了,原來心緒會如此奇怪,
批評讓自己變得很恐怖,總算可以這樣更貼近的描述這樣的狀態了,
自以為全世界背棄了自己,原來是自己先背棄了全世界。
當初老師是怎麼帶我們的呢?
為什麼我沒辦法繼續維持那樣正面的心態去看待生命中的每個人?
或許這也是需要時間學習的吧。
就算是品質好的璞玉也不是一次磨就可以到位的,更何況是像自己這樣的石頭?
這次的大專營小組長應該是個很好的練習機會,
像點鞭炮式的關懷絕對不能再發生了!
面對缺點顯而易見的同學,主動去詢問他的困難點,而不要主動提出他的改進方法。
要先讓對方自己承認問題不然說再多只會造成反效果,適當的鼓勵並提出嘗試機會。
這樣做是否比較好呢?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帶組的建議唷: )
留言列表